您好,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
过敏性鼻炎的发生与基因和过敏原暴露史有关。 1、过敏性鼻炎由过敏引起,而过敏主要由基因决定,若机体携带相关易感基因,则会发生过敏。 2、存在过敏易感基因,但未曾接触过致敏物质,则通常不会发生过敏;若曾长期暴露于过敏原环境,则可引起过敏发生。如大籽蒿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,对蒿的花粉过敏者若终生生活在南方,未接触过蒿花粉,则不会出现过敏。若去北方生活、工作,花粉季节则可发生过敏。 出现过敏性鼻炎后,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诊断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积极进行治疗,以缓解病情,获得较好治疗效果。
接触性皮炎的病因 - 权威视频
接触性皮炎主要是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所致,常见包括植物性、动物性、化学物质等。 1、动物性:如动物的皮毛、毒素等。 2、植物性:在接触漆树、橡树、补骨脂等植物后,易患接触性皮炎。 3、化学物质:是接触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,临床可引起本病的化学物质如金属(铬、镍等)、橡胶、水泥、染发剂、洗涤剂等。 外源性物质通常是接触性皮炎最重要的发病环节,所以,在日常生活中,应尽量避免接触上述物质,以免产生不良后果。
过敏性哮喘的注意事项: 1、严格遵循医嘱正规、连续用药,学习正确的用药方法,同时定期复查评估,以便医生及时进行药物调整,使患者获得较好治疗效果。 2、进行检查明确过敏原,并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,如花粉过敏者外出时戴口罩等,有助于减少哮喘发作。 3、日常注意根据天气情况添减衣物,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增加机体抵抗力,以防发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,诱发或加重哮喘。
过敏性鼻炎的治疗药物有: 1、使用扑尔敏(马来酸氯苯那敏)、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,可有效缓解流鼻涕、打喷嚏、鼻子痒等症状;有时对眼红、眼痒等结膜症状,以及耳朵痒、咽部痒、上腭痒等也有较好效果。但对鼻塞效果稍差。 2、中重度患者,若单纯使用抗组胺药物效果不佳,适当加用鼻喷激素,如布地奈德等,常有较好效果,且不良反应轻微,可安全使用。 建议患者遵医嘱正确用药,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,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。
脸对金属过敏主要与特应性体质及致敏原有关。此类患者通常是特应性过敏体质,而少数更容易出现过敏的患者,可能在长期接触过敏原后,出现慢性、迟发的变态反应,从而导致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皮炎湿疹样改变。 需要注意的是,金属过敏在皮肤科较为常见,不止出现于脸部,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。如果患者佩戴了耳环、项链或其他首饰,在皮肤接触饰品的部位可能出现红斑、丘疹、瘙痒等改变。
接触性皮炎经过积极治疗,大多可以治愈。接触性皮炎主要是接触外源性物质所导致的一系列反应,如果能够尽快明确病因,积极阻隔外源性致敏物与皮肤的接触,并通过外用激素类软膏,或者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来进行治疗,一般经过1~2周的时间,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。 但治愈后要注意,在日常生活中,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,以预防接触性皮炎的复发。如某些患者可能对创可贴、膏药中的松香等物质过敏,日后就应尽量少用或者不用此类致敏物。
青霉素过敏怎么办 - 权威视频
一旦出现青霉素过敏,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: 1、出现青霉素过敏反应,即刻停药,紧急进行抗过敏治疗,以缓解症状,控制病情。 2、如果明确对青霉素过敏,应做好预防措施。尽可能避免使用青霉素。但青霉素属于一大类药物,患者可能不仅只对其中一种过敏,可能是多种,所以患者在未确定到底对哪几种过敏之前,应暂时避免使用所有的青霉素类药物。
过敏性体质的病因如下: 一、遗传因素:遗传因素在过敏性体质的形成过程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。如果一级亲属(父母或兄弟姐妹等)患有过敏性疾病,则其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较正常人高30%~40%。 二、环境因素:如果存在遗传因素的患者暴露于下列过敏原中,则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。 1、接触某些物质,如易于引发过敏的乳胶、对苯二胺、染发剂等,则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。 2、摄入容易致敏的食物,如海产品、牛奶、鸡蛋、谷物
避免激素脸形成的关键是规避含糖皮质激素的外用药或护肤品。 1、患有面部原发性皮肤病,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,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,同时注意药物的疗程、用量、次数等,不可滥用药物或擅自延长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时间。 2、部分人群习惯在网上购买护肤品,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购买到含有激素类成分且未经正规检验程序的护肤品。所以在购买前,应了解其成分,并尽可能去专柜购买正规的护肤品。
过敏性哮喘的症状 - 权威视频
过敏性哮喘的症状多在接触过敏原后出现,哮喘发作前可能有打喷嚏、流涕、咳嗽等症状;发作时可出现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,还可伴气促、胸闷等症状。严重时,哮喘可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。 本病的常见过敏原有尘螨、花粉(如莠草、蒿、葎草、豚草的花粉)、真菌(如霉菌)、宠物的皮屑或毛发等。因此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诊治,并进行过敏原检查,同时日常注意避免接触相关物质,或者酌情采用戴口罩等保护措施,以预防疾病发生。
关于我们
|
常见问题
|
服务协议
联系电话:010-64801616|联系邮箱:office@dayi.org.cn Copyright © www.dayi.org.cn, All Rights Reserved.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:(京)-非经营性-2024-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-5  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

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