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
胃肠道间质瘤插胃管一般不疼。部分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需要插胃管,医生一般会告知患者操作的情况,缓解患者的恐慌情绪,只要患者放松心态、配合医生操作,一般插胃管不会疼痛。部分患者在手术前需要插胃管等处理,可以在麻醉医生的配合下,在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再插胃管或拔除胃管,能缓解患者恐惧心理,还可以减少不适症状,无需过分担忧。 应注意,部分患者需要插胃管,部分患者无需插胃管,请遵医嘱进行治疗。
胃肠道间质瘤术后插胃管的时间无法完全确定,一般情况下不超过5天。一般来说,胃肠道间质瘤手术后插管的时间比较短,可能1~3天就可以拔管,通常不超过5天。但具体的插胃管时间无法确定,与手术大小、医院习惯、并发症等因素有关,部分患者术后可能不需要放胃管,部分患者也可能需要延长插胃管的时间。 手术后出现血性的引流液、怀疑吻合口或切割线部位有渗血时,不能盲目拔除胃管,以免出现出血性疾病;术后有胃排空障碍、胃液量较多时,也不能拔除胃管,需要胃管保证患者安全。请患者听从医生的建议,选择适当的拔胃管时机。
胃造瘘后需要注意: 1、长期吞咽困难的患者需要长期维护造瘘口,以保证营养的摄入途径。 2、需要做好造口周围的护理,清理造瘘口周围的分泌物,避免慢性感染性疾病,尤其是脑梗塞、肿瘤、胰腺炎患者。 3、老年痴呆的患者,需要避免其自行拔管,以免引起大出血、腹膜炎等。 4、定期检查造口是否有感染、导管移位、导管阻塞等情况,维持减压、喂养的途径。
胃癌晚期吃不下东西,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补充营养,具体如下: 1、晚期胃癌、生存期很短的患者,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,补充电解质、维生素、微量元素、氨基酸、脂肪乳剂等。 2、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可以放置鼻空肠管,直接将营养物质送入小肠,补充肠内营养。如果肠内营养可以满足患者全部需求,则可以不进行静脉营养输注。 应注意,胃癌有很强的消耗作用,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会抑制食欲,肿瘤导致的胃、肠梗阻还会影响进食。即使患者可以口服少部分食物,也很难满足身体所需,建议通过肠内营养、静脉营养补充营养。
胃癌患者的饮食护理需要注意: 1、避免有危害的食物: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,饮食是导致癌症的原因之一,包括高盐饮食、亚硝胺饮食等。咸菜、泡菜、辛辣食物,均会损害胃黏膜,因此要避免坚硬、辛辣、高盐、刺激性食物,包括浓茶、咖啡、酒、年糕、泡菜等。 2、选择适当的食物:以流食、半流食等易消化的食物为主,应进食温和的新鲜蔬菜、水果等食物。
胃癌做手术多数情况下需要插管。无论是远端胃、近段胃的大部切除手术,还是全胃切除手术,放置胃管都很有必要。放置胃管能够使术中显露更方便、术中操作更安全,有助于术后观察吻合口出血等情况,一旦发生瘘,还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必要途径,因此多数情况下需要插胃管。 应注意,患者术后拔胃管的时机由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,引流量不多、可以顺利排气排便的患者可以在一周内拔管,甚至有部分患者可以在术后1~2天拔管,请听从医生的安排。
胃癌术后自行抽掉胃管有影响,非常危险,原因如下: 1、胃癌手术后自行拔管,可能影响吻合口愈合,导致瘘、吻合口出血等情况。 2、胃管是给予患者肠内营养的途径,患者进食不佳时,胃管可以为患者补充营养。自行拔管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,不利于术后恢复。 3、胃管是术后的观察窗,可以观察术后出血、瘘等情况,自行拔管不利于医生观察患者病情,可能贻误治疗时机。
胃癌插管后需要注意以下事项: 1、患者应配合治疗,保持胃管通畅,及时冲洗食物残渣、血凝块或其他物质,观察是否有物质从胃管中流出,还要观察胃管内每天流出的物体多少。 2、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负压吸引,以保持胃管通畅。由于胃管通过鼻子插到胃内,因此负压吸引过程可能引起不适感受,请患者积极配合,尽量克服不适感受。 应注意,部分胃癌患者在手术前,会出现幽门梗阻、呕吐或消化道出血等情况,此时需要放置胃管,可以降低后续治疗风险、保证患者安全,建议患者听从医生建议、积极配合治疗。
有胃癌可以做胃造瘘。胃造瘘可以作为胃癌的姑息性治疗,晚期癌症患者,肿瘤可能已经侵犯幽门、胰头、十二指肠等部位,难以完全切除,无法正常进食,可以进行胃造瘘手术帮助进食。胃造瘘、胃空肠短路手术等,可以绕过原有的胃-十二指肠-空肠通路,通过新的途径将营养送入患者体内,还可以进行消化道减压,对患者有一定帮助。 应注意,这种胃造瘘属于姑息性手术,一般用于生存期较短的患者,还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。
胃癌做胃造瘘有风险,但总体来说风险较小。胃造瘘不属于胃癌的根治性手术,一般用于条件有限、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,能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。胃造瘘本身属于比较小的手术,风险不大。但是,部分患者进行胃造瘘后,胃动力也无法得到有效改善,治疗目标无法达成,有一定的风险。 胃造瘘的管道可以为患者提供营养、减压等处理,对患者有一定帮助。建议患者遵医嘱进行治疗,最大限度利用胃造瘘。
关于我们
|
常见问题
|
服务协议
联系电话:010-64801616|联系邮箱:office@dayi.org.cn Copyright © www.dayi.org.cn, All Rights Reserved.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:(京)-非经营性-2024-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-5  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

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