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
肛门周围癌患者手术治疗后,一般建议术后2年之内,每3个月进行一次复查;2年后,5年之内,建议每6个月复查一次;5年以后,若无异常,可改为每年复查一次。 复查时常需进行血常规、肝肾功能、X线、超声、肿瘤标记物、CT、核磁共振等检查;若肿瘤标记物异常,但找不到转移灶,也可酌情进行PET-CT检查。 建议肛门周围癌患者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,以明确机体情况,必要时积极进行治疗,以防影响机体健康。
部分肛门周围癌早期手术有治愈可能,5年生存率也可达80%以上。肛门周围癌多指以肛门为中心,直径范围在6公分以内的恶性肿瘤,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病变情况,其治疗预后也不同。 1、若肿瘤较小,仅侵犯到皮下或括约肌、外括约肌,则通过局部切除可能达到根治。 2、若为鳞癌,且肿瘤较大,可采取放疗;不能进行局部切除,且无腹股沟淋巴结转移,可酌情采用腹会阴联合切除,以达到根治目的。 3、若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,如为恶性黑色素瘤,则治愈可能性较小,但仍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积极进行放疗、化疗、中医中药治疗等,以延长寿命。
结肠管状腺瘤是一种良性结肠息肉,属于肿瘤性息肉,体积会不断增大,可能发生癌变。 1、部位:结肠管状腺瘤是生长在整个结肠黏膜上皮上的息肉,可生长在升结肠、降结肠、乙状结肠等部位。 2、病因:目前病因尚未明确,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。结肠管状腺瘤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,有家族聚集性,患者家族成员患病的风险增加,还有一种百分百遗传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;结肠管状腺瘤还可能与环境、毒素、空气污染、饮食、便秘等因素有关。
结肠管状腺瘤的病因尚不明确,目前认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: 1、遗传因素:结肠管状腺瘤有一定遗传性、家族聚集性,可能与基因异常有关。家族中的长辈、同辈患病时,其他成员患病疾病也会增加。 2、其他:如生活环境、毒素接触、空气污染、便秘等因素,均可能与本病有关。
结肠管状腺瘤的症状因病情而异,具体如下: 1、结肠管状腺瘤体积很小时,可能不引起任何症状。患者可能是在体检中发现异常,进而通过肠镜取活检才发现的自身病情。 2、结肠管状腺瘤体积稍大时,可能刺激肠道,引起腹胀、腹痛、大便带血、大便凹槽等不典型症状。 3、结肠管状腺瘤癌变后,可能引起腹痛、便血、消瘦以及肠梗阻表现。
结肠管状腺瘤应根据病情进行治疗,具体如下: 1、体积较小的结肠管状腺瘤,可以在内镜下切除,使用肠镜通过套圈等方式进行治疗。 2、体积较大的结肠管状腺瘤,可以使用ESD(内镜黏膜下剥离术)进行治疗。 3、体积很大的结肠管状腺瘤,可能无法在内镜下切除,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。 如果在体检、肠镜检查中发现异常,建议患者及时就医、治疗。
总体上结肠管状腺瘤不太严重,但其中一部分可能会癌变、危及生命。结肠管状腺瘤属于良性肿瘤,只要不发生癌变,体积较小时,对人体没有明显危害;体积较大时,经过相应的处理,一般也不会引起严重后果。 应注意,结肠管状腺瘤有可能癌变,有危及生命的可能,建议患者及时进行治疗,尽可能避免不良结局。
结肠管状腺瘤有根治的可能性。结肠管状腺瘤是发生在结肠黏膜上皮的良性、腺管状息肉,一般体积不大,经过肠镜或外科手术的彻底治疗,一般可以治愈,不容易复发。 应注意,结肠管状腺瘤有多发的特点,可能发生于结肠内多个位置,且治疗后有一定的复发可能。建议患者前往专业医院进行治疗,治疗后要定期复查。
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: 1、腹痛:麻痹性肠梗阻会导致肠壁肌层运动减弱,相当于肠发生瘫痪。由于肠停止蠕动,就会出现胀痛,而不是绞痛。 2、腹胀:麻痹性肠梗阻导致肠停止蠕动,肠内容物无法正常排出、越积越多,引起明显的腹胀症状,一般是全腹胀。 3、停止排气、排便:麻痹性肠梗阻患者排气、排便停止,这是各类肠梗阻相同的症状。
乙状结肠息肉形成的原因尚未明确,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 1、遗传:部分乙状结肠息肉与遗传因素有关,这部分息肉可生长在结肠的各个部位。 2、感染:感染、便秘等刺激因素,可能引起乙状结肠息肉。 3、不良习惯:不良的饮食、生活习惯,可能与乙状结肠息肉的发生有关,比如过度进食鱼、肉、腌制食物、烧烤食物,吸烟或饮酒等。
关于我们
|
常见问题
|
服务协议
联系电话:010-64801616|联系邮箱:office@dayi.org.cn Copyright © www.dayi.org.cn, All Rights Reserved.
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:(京)-非经营性-2024-0026 京ICP备15046755号-5  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3407

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